向下扎根 方能向上成长——记上海电建先进个人王新祥 |
|
|
|
五月的大地浅夏芬芳,围墙上的爬山虎一丛丛生长得郁郁葱葱,以一种坚韧不拔的姿态,向下扎根,并不断地向上攀登,用平凡的生命讲述一个夏季最励志的故事。读懂了爬山虎,或许就读懂了王新祥,始终扎根在一线,誓要将绿色铺满征途。 初见王新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朴实。古铜色的面颊两侧,安全帽带留下的“Y”字形的白色印记特别明显,一头利落的短发,清瘦的身形,像一根笔直的翠竹,透着一股坚韧劲儿。自2013年进入建筑公司以来,便在钢构厂担任技术员,今年刚好是第12个年头。在无数个埋头扎根现场的日子里,他早已把岁月编织成向上的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为高质量履约的职责使命砥砺攀登。 扎根海外的“逆行者” 2020年对王新祥来说,应当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年头。那一年国内疫情爆发,在所有人恐慌、观望之时,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巴基斯坦塔尔燃煤电站项目的征途。 巴基斯坦塔尔煤田一区块2×660兆瓦燃煤电站项目是公司承建的“中巴经济走廊”的重点合作项目,项目建成后,能有效缓解当地电力短缺,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巴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此时国外疫情也已经大规模爆发,去与不去,一念之间。去,一旦走出国门,一切都难以预料。国外医疗物资是否充足,疫情防控措施是否到位,社会的防疫意识是否有提升,这些问题,都难以知晓答案;不去,在国内办公起码能保证安全,可辛苦耕耘的国外市场,跟进了那么久的项目前期策划,总得有人去吧。时间紧张,来不及反复斟酌。短暂的思考后,他毅然决定,去! 车次停运?改签!改签不成?改坐飞机!他做好防护,冒着危险乘坐地铁至机场,终于赶上了项目组织赴巴基斯坦的包机。落地后,经过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隔离,来到了目的地。项目地处信德省东南部塔尔沙漠腹地,号称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之一,每年5月起,最高气温可达50℃,人仿佛被电暖气近距离的烘烤,有一种被灼烧的感觉。但是每逢项目试剂检测,他依然会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由于出汗太多,口罩被浸湿、令人窒息,有时候一天得做200多份检测试剂,常常饭也顾不上吃。 对王新祥来说,更大的挑战还是现场的安装技术指导的工作,对于干了近7年钢结构制作技术员,这意味着“从头开始”。 这份活可不好当,要熟悉施工方案和现场机械性能和情况,要有能力解决班组在施工中遇到的各种意外的问题,要能够协调现场安装进度和钢结构生产……王新祥基本属于自学安装。他明白世上最快的捷径便是脚踏实地,他迅速熟悉了现场安装工艺的整个流程,摸清业主监理对每个环节的验收标准和要求。由于时差的关系,他只能在一个个加班的夜晚通过视频和厂里的团队一起,分析并应对现场的临时的图纸修改、针对性调整施工方案。 随着当地疫情出现稳定迹象,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他的工作更加忙碌起来。厂房的钢结构开始陆陆续续进场,现场外来材料的交接就成了疫情防控最大的薄弱点。“你们都别来了,我一个人够了。”每次进行设备交接时,王新祥都是独自一人穿戴好防护用品,前去和运输单位交流,进行验收,及时统计反馈丢失构件数量信息给厂里。施工单位和代保管单位的同事说:“下次让我来吧”,他淡然地说:“谁上都一样”。面对大家的称赞,他总是一笑了之,又继续去做自己的工作。 扎根一线的“实干家” 如果说巴基斯坦的项目教会了他“肯吃苦”,那么临港保障机组钢结构安装项目便教会了他“认真负责”。2022年5月刚回国不久的王新祥还未来得及放下行囊,便只身前往临港重燃试验电站保障机组项目。 该项目作为上海市最大的燃气发电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建成后将为上海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的中长期电力供应,更为我国重型燃气轮机研发试验提供技术和经济保障。一到现场,王新祥便马不停蹄的着手吊装场地、宿舍安置等准备工作,为后续人、机、物进场创造有利条件。 还未开工,却遇到持续的降雨天气。降雨导致现场场地松软、道路泥泞,挖机施工特别困难。雨停之后太阳出来,场地上依旧是坑坑洼洼的泥塘,为了保证施工计划尽可能与业主进度节点吻合,王新祥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优化工序,同时调用全场钢板铺设临时道路,协调机务班组的履带吊协同作业。他白天不停地奔走于项目部和现场之间,身上的衣衫不是下雨时被雨水浇湿就是烈日下被汗水浸湿。为了避免因不合理施工造成工序返工,延误本就紧张的工期,他坚持在每道工序开始前对工人进行施工交底。 每天晚上,他则召集项目管理团队,把当天完成的工作量汇总出来,并根据天气预报的提醒,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尽可能的把适合晴天施工的内容和适合雨天施工的内容做到合理得当的安排,避免因天气原因造成“窝工”,浪费时间。 随着雨季的离开,工地上进入到最热的季节,日均温度高达40℃左右。骄阳似火,酷暑难当,节节攀升的气温开启了连日的“桑拿”模式。但在临港项目的施工现场,却是一片火热的建设场景。 “老张,现在和我去趟现场,我们去工地巡查一圈。”7点的旭日悄然升起,热气在空中汹涌波动,洗漱完毕的王新祥准备带着安全员去工地巡查,这也早已成为他每天工作的一部分。由于连续紧张施工,工人们的身体处于疲劳期,尽管安排了较好的伙食和换班休息,但心里还是不放心。鉴于此,他更是以身作则,带领项目人员加强每日的安全巡视和隐患治理,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一名管理人员,大家共同为确保项目施工安全推进保驾护航。 王新祥常说:“踏实做人,潜心干事。”他不仅这么说,更是这么做。他如同一枚牢固的“钉子”,深深扎根于生产现场,一步一个脚印地默默耕耘。在他的带动下,不仅提前完成了综合管架全网贯通任务,更是得到了业主、总包、监理单位的一致认可。 扎根高原的“格桑花” 干工程不易,高原上就更难。旷日持久的是默默奉献、耐得住寂寞。 2024年5月,王新祥踏入了位于海拔3700米的卡麦高原大地,来到了卡麦换流站项目。该项目是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送端换流站,是公司第一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直流工程,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换流站。项目地理位置偏远、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初到项目就有一幅标语映入眼帘“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怕艰苦”,看来“缺氧”是这里的常态了。 看着项目部标准化的活动板房和企业文化宣传墙,还没放下行李的他,却万万没想到第一件事儿竟是被拉进了“医务室”。好家伙,这样的迎接方式还真有仪式感。先是测血压、血氧和心率,医生还热情地为他介绍了一大堆的“新知识”——高原安、红景天等提高缺氧耐受性的药,小瓶氧气、血压仪、血氧仪…… 自负年轻力壮的南方小伙起初并没有当一回事。随着“高原反应”的报到,终于有点儿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了。 第三天开始,果然,血压低压一路飙升130,心率下降,头疼恶心,在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雪域高原,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左右,早晚温差达20摄氏度左右,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想要弯腰系鞋带都感觉气不够用。可是他没有退缩,每天,他依旧带齐干粮、矿泉水为钢结构短驳车做引导工作。 卡麦换流站项目的钢结构共计约3552吨,需要运输120余车次。出于成本考虑,到货的钢结构需他在巴塘县水磨乡金沙江江边的短驳场地进行清点,随后再更换满足当地路况的13.5米车长的卡车,绕行40公里经金沙江大桥,沿非铺装路面的201乡道到达山脚,再向海拔4000米站点运输。 每次遇到道路抢修封路,他会与车队的兄弟在江边用野餐炉煮上点热乎的驱寒充饥。雨季的时候,路上经常遇到山体塌方、落石,但在短驳车队前方不远处,总能看见王新祥驾驶着引导车在前方探路。 他回忆道:这里的钢结构安装面临的最大挑战除了运输外,就是屋架安装。 其中,涉及跨度达35米的大跨度转换桁架、重达50吨的大跨度屋架、悬挑跨度达12米的桁架施工。对此,他努力熟悉设计图纸,将施工方案和设计规范牢记于心,并结合施工进度,为班组划出安装中质量和安全控制的重点,并记录在随身的一本笔记本上,用他的话说:“长期待在高海拔地区,自己记忆力越来越差。把重要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空闲时就拿出来看看避免遗漏工作。“ 施工高峰期,为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他每天攀登在单体建筑的最高作业面旁站,大到几十吨的钢构件安装,小到每一个高强螺栓安装,他都亲自严格按技术标准把关,按照一次成优的施工标准进行施工。 “向下扎根”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力量,也是成长最美的姿态。从国内到国外、从平原走进高原、从一名小白到骨干、从公司的先进到上海电建的先进个人,而今回望过往,十余载风雨兼程,王新祥以实际行动证明,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如同爬山虎的根系,深深扎进墙上的砖缝里,无论环境如何,只管稳稳地努力向上,坚强攀爬,在时光中悄然织就一张绿网——网住过去,托起未来。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