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

——记上海电建先进个人李华林

发布日期:2025-05-12 信息来源:公司工会   作者:杜英宏、于玮   字号:[ ]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翻阅着手机里的朋友圈,忍不住哼起了这首歌,纪念一下我在电建的十年,总结我十年来自己角色转变……读书的时候,大家会说:十年寒窗苦读;工作了之后,就会说:十年磨一剑。而现在的我,正处在这个节点上,回望这十年,比想象中要短,比想象中要深,有三样东西贯穿始终。

一、在挑战中锤炼本领

十年前的我,毕业于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对于未来的工作充满期待。来到项目报到的那一天,看着那不算新、不算高、也不算豪华的项目办公室,说实话,和都市中的高档写字楼还是有些差别的。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于是我头也不回的来到了公司苏州变电站项目,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土建技术员。那时的我学会了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不到半年时间就掌握了技术方案的编制和土建施工中质量控制的要点,并且脱颖而出,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有的人想要成功,有的人恐惧平庸,而我属于后者,所以奋斗是主旋律,努力是日常。经过两年的积累,到青州换流站项目时,我开始兼任区域生产负责人,项目经理也让我独立负责一些土建单体的技术工作,我觉得这既是对我两年工作的肯定,也是新的挑战。

我所负责的区域里,各类配电装置的基础数量多、种类多、基础截面尺寸要求高,但施工的进度与质量却容不得半点马虎。根据工期安排,在年底前要完成辅控楼、喷淋水池等多个单体的主体和直流场400多个设备、支架基础的施工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休假,只有施工节点任务,只有每日工地和办公室的二点一线,晚上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一把靠尺、一个卷尺、一本规范成为了包里的常客,白天“钉”在现场实地测量,晚上反复研读图纸方案,焊花飞溅、错综复杂的工地成了我首选的“实践课堂”。但是当时我只觉得这就是工作,这就是我要做的事。由于工作态度积极主动、业务能力扎实,我多次获得了项目领导、业主及监理一致好评,收获了公司2017年度技术管理知识竞赛一等奖,被选树为公司2018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参与的技术攻关课题《控制异型基础截面尺寸》成果,后来获得了2017年度中电建协优秀质量管理QC成果三等奖,更值得欣慰和高兴的是,青州项目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二、在挫折中不断成长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有在挫折中风雨兼程一路奋战。和新冠病毒的抗争的那几年,我在驻马店换流站项目,那时我初次担任项目总工,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白天去现场,晚上查资料、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由于存在超危大工程,所以又组织了专项施工方案的专项论证……好在我从前几个项目上学到了许多的做事方法和技术,随着施工步入了正轨之后,情况正逐步地改善。

2020年的疫情突如其来,交通封堵、消毒隔离、混凝土停供……让原本紧张的工期雪上加霜,整个项目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不经历绝境,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自己的能力有多强。复工后进场当天,我们就在现场竖起“起步就是冲刺,开工就是决战”的标识,表明信心。我配合项目经理以最快的速度调集施工队伍,调迁和配置施工力量,组织突击施工,积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

当时工期最紧张的要属换流变区域施工,为确保节点工程如期、安全完成。我综合考量施工工序复杂、场地狭窄、场地交通运输不便、施工材料水平、垂直运输困难等一系列影响工期的制约因素,科学制定了“换流变区域群塔与建构筑物同步施工作业”的方案,对群塔进行严格科学的平面布置、塔间高度差控制、空间合理安排塔位,并同时加强群塔运行安全防护管理措施,解决大量材料水平、垂直运输难题。

那段时间整个项目部白天在办公室里基本看不到人,各部门人员都去现场带队,或协调、组织或监督施工,晚上加班是常态,白天黑夜连轴转。当时我作为现场协调、组织施工的人员之一,连续好多个凌晨一、两点,还在带着工人现场干活,工人来不及的就一起参与干,第二天照常早起上班,一天也就睡四个多小时,甚至中间因工作强度高生病住院,也就是简单的挂水、买点药,休息了半天的时间,便又继续投入到现场工作中。

后来驻马店项目最终如期完成了工程重大节点目标,获得了业主、监理的高度赞誉,项目在第二年获评了鲁班奖。

我也通过这几年在挫折中的磨砺,迅速成长,收获满满。首先,《基于塔吊安监管控系统的群塔管理体系研究》荣获了中电协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显现;其次,我的抗压能力进一步加强,不管环境多艰难,要求多苛刻,我都能从容面对,解决问题。这样从心态到能力的提升是我一生的宝藏。

三、在实干中担重任、挑大梁

2021年下半年,应公司安排,我被调往闽粤联网换流站项目担任项目副经理,这是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重点工程,更是我所经历工期最紧急的项目,可以说一开工就是高峰期。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原计划2021年9月初开工,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四通一平一直拖到10月初才完成移交,土建施工从跑步进场最快也是10月下旬。二是该项目是个直流背靠背工程,整条线路上下游对工期的制约较大。三是施工场地有限,地上地下设施布置交叉集中,设计布局十分紧凑,人员机械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紧密的布置和安排。四是当地每年四月份进入雨季,所以必须赶在来年四月份当地雨季到来前完成绝大部分土建施工。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深感重任在肩。

我和项目绝大部分人一样,从进入到项目,一直工作到春节前放假,回家小聚没几天,正月初三、四就返回了项目,一直工作到8月份闽粤项目第一阶段交流系统带电。我每天白天抓进度,下午召开落实会议,为每个班组都倒排工期,将每一项任务分配到人。五一假期期间,工地现场,施工车辆频繁穿梭,工人有序施工,一片繁忙景象……70名管理及施工人员坚守岗位,确保按计划节点完成施工任务。

既然选择干了,就要干好,勇往直前。正是项目上下的这种勇于担当的意识,最终让闽粤项目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如期实现了各个施工目标。

2024年,我来到东平换流站项目担任项目经理,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我第一次感觉到责任重大。当时项目整个团队里,从事过完整换流站工程建设的非常少,各班组也有不少之前没干过换流站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组织协调难度大、施工技术含量高、工期紧凑,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尤其在土建施工高峰期的时候设计图纸迟迟无法提供,已提供的图纸错漏较多,反复修改,再加上天气影响,先后经历了一个月的高温干旱天气和接近两个月的雨季。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我每天基本都在现场,一天要走两万多步,时刻关注着现场施工进展,随时参与现场施工协调,一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影响施工。从开工之初场外的临建建设到场内施工策划、施工安排再到重大技术、质量难题,高风险作业安全技术措施制定等,我都亲自带领项目人员研究制定详细计划和措施,并逐个安排人员落实。

我体会到,项目经理的岗位确实非常累、非常辛苦,很多工作都是要亲力亲为,但是也很有成就感,正是在这种工作状态的感召下,施工期间项目部上下都紧紧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克服一个个困难,提前28天完成了关键线路上主控楼的封顶任务,成为了三个土建主体标段施工单位中最先安全、高效、高质量完成各阶段施工任务。

随着一个个节点目标的高标准履约,以及一次又一次各级领导迎检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的团队逐渐得到了山东省公司、业主单位、监理单位的高度认可。

古人云:“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上海电建70多年的历程中,一辈又一辈电建人,用一个又一个十年,铸就了如今的高质量发展。新的十年,也有无数像我一样的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那些平凡而又不凡的身影、那些通宵复核图纸的夜晚、那些方案研讨会上辩论的瞬间、那些在工程节点达成时相视而笑的时刻,如工程图纸在记忆里层层叠叠,和我的故事一起,正缓缓写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年轮。

<驻马店换流站>

<闽粤联网换流站项目>






【打印】 【关闭】